跳转至

超脱于人#

【20170829 Jackie打卡 1/10】

最近抽空重读了《未来简史》这本书,也来谈谈自己一些大胆的想法。按照未来简史书中的说法:人文主义取代了宗教在人们心中的作用,“传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如神,上帝)为人类生活赋予了意义,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的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传统的宗教认为人类虽然拥有独特的能力和机会,但同时认为人类就是一种无知和堕落的生物,如果没有外力监督指导,就不可能理解永恒的真理,而会沉溺在一时的感官享受以及世俗幻象之中,因此,为了得到强有力而权威的观念,就必须根据某种高于人类的来源所产生的永恒法则。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拥有了理解和改变世界的能力,人文主义在科学的帮助下,成功战胜了传统观念,使人类对自己充满信心并让他们相信: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人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我们的自由意志也是最高的权威。

但科学的发展显然超出了人们的预期,科学的进步不仅将毁灭掉人们对宗教的迷信,也将摧毁人们对人文主义的信心。科学不仅在摧毁宗教赖以生存的根基,也在挑战着人文主义最基本的那一类“事实假设”——例如自由意志。

至少目前看来,科学所发现的事实都是站在自由意志的对立面的。与其说人类拥有自由意志,不如说每个个体不过是其基因、生活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即便社会上流行人文主义的各种口号:”要聆听自己的声音,追随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但对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与其说他们在追寻自己的内心,不如说他们只是找到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生活模板,按照别人已经构造好的价值观活着。就像尼采所说:”你们认定这些事物是思想,可是你们的思想并不是你们的体验,而是其他人体验的反响:正如一辆车行驶过,你们的房子震动。而我却坐在车里,很多时候我就是车本身。[1]“

宗教否定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而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将开始否定多数人的价值。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反应仅仅是头脑中的激素作用,当大数据比人还了解人,人在科技发展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将会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挑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就像人文主义逐渐侵蚀宗教一般。现阶段,多数的人类还可以与科技进步和谐相处,但倘若教育不进步,个人不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将成为无用之人,科技将成为新的统治阶级的工具,尼采谈论的”超人“也将到来。毫无疑问,在这个历史进展的演化过程中,新的意识形态将会取代人文主义。而新的意识形态也将不会以人作为讨论的核心。太阳并不绕着地球转,宇宙的价值也不在人类身上。人的意识也只会被当做智能的一种独特形式,人不会是进化树的终点,而只是进化树上某个分支的一个小小的节点。虽然,这都是几百年后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这个时代,正打着前奏,孕育着全新而极具颠覆性的思想观念。

读完人类简史最大的感受是:过去的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土崩瓦解,这个时代正热切召唤着极具颠覆性而超人类的思想。但在我看来,这还仅仅是像中世纪人文复兴的阶段,兴许至少需要在两百年后新的思潮才会真正深入人心,占据主导性地位。至于这新的思潮究竟会是怎样,没人说的清,但可以预见的是,就像人们最终认可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一样,新的思潮也不再以人作为理论的中心。太阳并不绕着地球转,宇宙的价值也不在人类身上。人的地位不再高高凌驾于所有物种之上,人将承认自己不是地球上唯一具有意识的生物。人的智慧和意识也只会被当做智能的一种独特形式。人同其他所有物种一样,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人不会是进化树的终点,而只是进化树某个分支的一个节点。

人应当反抗世界的束缚,追求超然的理想。 我们身为智慧的物种,寄生在人类的社会和肉身之中,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我们不是为了人的欲望和动物本性而活,我们终究是要离开这里的,去我们真正应该到的地方去

追求穿越一切的真知!支配一切的力量!唯有这样,你的双眼才不会被周遭的谎言所蒙蔽,你的精神才能够真正地自由,你的灵魂才能不受束缚,不被支配,你才有能力向现实的黑暗和未知的领域发起进攻。否则,你便只是时代和社会的奴隶!是一个受支配的意志软弱者,意志软弱者只有两种出路,要么需要一个专制的暴君来驾驭你,吆喝道:”听话!“”推磨!听话!”,要么需要一个甜言蜜语的诱惑女神:“来,满足我一个小要求,你便可以享受这美妙胴体,享受这极乐欢愉!”

伟大是摆脱无知,突破束缚

活着就是满足内心中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这种强度的好奇心不只是一种疑惑,更是一种困扰,一种恐惧,是摆在你人生道路上不得不搬开的石头。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爱的本质是什么,人性多大程度上主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可能被我们的生活环境束缚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身上究竟有多少偏见......满足这种好奇心的欲望在长远的角度上看远远地压过了其他所有的欲望,使我不再去热衷地追求爱情,完美的家庭,事业的成功或者是所谓”幸福“的生活。

每次看到鸣哥的打卡总让我感慨一番,也许是因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过于不同,这种冲突使我不得不回头审视自己的活法。 我觉得活着的意义就是满足内心中无穷无尽的好奇心。这种强度的好奇心带来的不仅仅是疑惑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困扰,是一种恐惧,是摆在你人生道路上不得不搬开的石头。 你可能会反复思考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反复思考爱的本质,反复思考深藏在所有人内心之中的人性是什么,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可能被我们的生活环境束缚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身上究竟有多少偏见......满足这种好奇心的欲望在长远的角度上看远远地压过了其他所有的欲望,使我不再去热衷地追求爱情,完美的家庭,事业的成功或者是所谓”幸福“的生活,这也是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人工智能”,引用Deepmind公司(创造了阿尔法狗)创始人Demis Hassabis的一句话 “Solve intelligence, and use that to solve everything else.”——创造人工智能,然后用它去解决其他所有的问题。

但是我自身的问题又在于这样长远的目标无法激起我短期内的激情,它存在于我头脑中的”正确并且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而不是每天醒来就为之激动不已的目标。我常常被诸如“老友记太好看了完全停不下来”,“这个女孩太棒,太喜欢始终无法忘怀”,“啊这个地方太好玩了一定要去”诸如此类的欲望所吸引,以至于这个长远的目标常常被抛之于脑后,只有在夜深人静或者仰望星空的时候才会再一次被唤起。


最后更新: 2022-07-22

评论

回到页面顶部